一、用记者的视角审视文章:把文本当作“新闻稿”来层层追问
记者接触信息时,不会轻易全盘接纳,而是会下意识地保持质疑与探究:这篇文章的核心事实究竟是什么?作者为什么要在这里引用专家观点?这个数据的背后想传递什么信息?这个例子是为了支撑哪个核心论点?
这种表述通过“视角”“层层追问”等词强化主动性,用“究竟是什么”“背后想传递什么”等问句增强探究感,更贴近“审问”的核心逻辑,同时保留了记者思维的批判性特点。
将这种思维迁移到托福阅读,就是训练“5W1H”提问法:
•Who?作者是谁(隐含立场)?讨论对象主体是谁?
•What?核心事件/概念/观点是什么?发生了什么变化?
•When?时间点或发展阶段(暗示因果或对比)?
•Where?地点或特定场景(是否影响事件)?
•Why?作者为什么在此处写这句话/这个例子/这段?(目的题核心)
•How?如何实现?通过什么机制/方法/步骤?
别小看这些简单提问——它们像探照灯,直射出题核心。
二、实战核心:5W1H提问法拆解文章密码
1、追问“Why”与“What”:直捣目的题命门
记者思维激活:化身侦探,对任何看似“突兀”的信息保持高度敏感——例子、数据、引用、某个具体细节,甚至一个转折词。
实战案例拆解(中文场景模拟):
原文段落大意:早期农业社会定居生活促进了人口增长(观点)。例如,在某河谷考古遗址中,发现了密集的房屋遗迹和大量储存谷物的地窖(具体例子)。这种稳定性使得食物供应更有保障,也利于养育后代。
题目:作者提到“河谷考古遗址中密集的房屋遗迹和大量储存谷物的地窖”是为了什么?
•被动阅读者:找到例子了!选项A说“描述一个考古遗址”,选项B说“证明定居生活的好处”。感觉B有点对?选B吧…(可能掉坑里,因为例子服务的是前文的观点)。
•记者思维(5W1H提问):
oWhat?例子本身是什么?——考古遗址证据(房屋、地窖)。
oWhere?在文中哪个位置出现?——在提出“定居促进人口增长”的观点之后。
oWhy?作者为什么在此处插入这个考古例子?——显然不是为了单纯描述遗址(What),而是要用具体证据(How)来支撑证明(Why)前面那个“定居生活促进人口增长(What)”的抽象观点。
o答案指向:证明定居生活带来的好处(如稳定性、食物保障)。
黄金法则:遇到例子、数据、引用等,立刻追问:“作者甩出这个‘证据’,究竟想证明前面的哪个观点?”答案通常在该证据的前一句或前几句的抽象概括中。
2、锁定“How”:破解过程与机制难题
当文章涉及科学原理、历史事件发展或某个方法步骤时,题目常聚焦于“How”——事物如何运作?过程如何展开?变化如何发生?
记者思维激活:像工程师拆解机器一样阅读过程描述。核心是抓阶段、抓连接、抓驱动。
实战案例拆解(中文场景模拟):
原文描述:珊瑚白化主要由于共生藻类离开或死亡(起因)。当海水温度异常升高(条件1),或紫外线辐射过强(条件2),或海水污染(条件3)时,珊瑚虫会感受到压力(反应)。这种压力导致它们驱逐(动作1)为其提供大部分营养和颜色的共生藻类。如果压力源短期内不消失,被驱逐的藻类无法回归(结果1),珊瑚就会逐渐白化(结果2)并可能因缺乏营养而死亡(最终结果)。
题目:根据段落,珊瑚白化过程是如何发生的?
•被动阅读者:天啊,温度、紫外线、污染、压力、驱逐、藻类、白化、死亡…信息爆炸!选项看着都像沾边。
•记者思维(5W1H提问):
oWhat?核心过程是什么?——珊瑚白化(现象)。
oHow?分步骤、看因果!
1.起因/条件(Why/When):环境压力(高温、强紫外线、污染)触发珊瑚反应。
2.关键动作(How):珊瑚驱逐共生藻类(核心动作!)。
3.直接结果(What):藻类离开→珊瑚失去颜色和营养来源→白化(现象显现)。
4.后续发展(What):压力持续→藻类不回归→珊瑚死亡。
o答案核心提炼:环境压力导致珊瑚驱逐共生藻类,进而引发白化甚至死亡。选项必须包含“驱逐”这个核心动作以及因果链。
黄金法则:面对过程描述,主动绘制“流程图”:什么条件/原因→触发了什么核心动作/反应→导致了什么直接结果→可能引发什么后续状态。忽略次要名词,抓住动词和逻辑连接词(导致、因此、结果、随后)。
三、从“追问”到“破题”:将思维转化为分数
掌握5W1H思维,只是第一步,真正的分数提升在于将这种思维刻入做题本能:
1、预判式阅读:
•读标题/首段:预测文章主要讨论What(话题)和Why(可能目的/角度)。
•读段落首句:立刻自问:这段主要要告诉我What?它出现在这里Why?(承接上文?引出下文?举例?转折?)
•遇到例子/数据/引用:条件反射般追问:Why here?它想证明/支持/反驳前面的哪个观点(What)?
2、结构化笔记:
•不必逐句抄写。在段落旁空白处用极简中文或符号快速标注:
o【观点P】:核心论点(What)。
o【例E】:例子(服务于哪个P?)。
o【因C】/【果Ef】:原因或结果(连接什么?)。
o【转BUT】:重要转折(观点或逻辑变化)。
o【法H】:方法/过程步骤。
•这相当于给文章贴上了思维标签,做题定位回看时一目了然。
3、题型精准打击:
•事实信息题(What):直接定位,答案常为原文同义改写。用5W1H定位关键名词和动作。
•否定事实题(What Not):警惕与原文矛盾或未提及的选项。明确题干要求的“What”范围。
•推理题(Why/How):基于原文信息进行一步合理推断。答案通常隐藏在字里行间的逻辑(因果、对比、举例目的)中,5W1H帮你挖掘。
•修辞目的题(Why):5W1H的“Why”就是为此而生!聚焦例子、数据、引用出现的前一句核心观点。
•句子简化题(What+How):抓原句核心主干(主谓宾,What+How),识别逻辑关系(因果、转折、条件等)。
•插入句子题(Where+Why):分析待插入句的逻辑功能(是举例?总结?转折?因果?),寻找原文中需要此类功能的位置(看空格前后文的逻辑衔接需求)。
•小结题/表格题(What+Structure):依赖预判阅读和结构化笔记,快速抓住文章核心框架和多个要点(What)。.
掌握5W1H提问法,本质上是给托福阅读装上“思维导航仪”——从被动接收信息,到主动拆解逻辑;从模糊定位答案,到精准锁定出题核心。当“Who/What/When/Where/Why/How”的追问成为阅读本能,你会发现,那些曾经复杂的段落结构、绕人的长难句、迷惑的选项设置,都变成了可拆解的“信息模块”。
以上就是《掌握5W1H提问法,轻松突破托福阅读难关》介绍。外语加油站,专业外语培训服务平台。快速了解雅思、托福、SAT等外语考试报名信息、报考要求、真题详解等,欢迎在线预约咨询。